比培養孩子閱讀素養更重要的,是培養勇氣
小編在收件夾不乏收到家長的疑惑:「文章題目太難了,沒有更簡單一點的嗎?」、「孩子說都看不懂題目,不想做了。」
客觀來說,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素養,題目加長、段落變多、談到的議題深度變廣是必要的,孩子因為讀不懂題目,理所當然也會有排斥的行為。
但排斥,就該放棄培養閱讀素養嗎?
面對問題第一時間,打退堂鼓?
PaGamO素養品學堂與花蓮縣政府合作,提供花蓮縣立國中小學四至九年級學生線上閱讀素養學習資源,打破時空限制,提供跨領域、時事性、議題性多元優質的文章,利用數位學習的廣度,縮減城鄉落差的深度。
然而,雖然是遊戲化學習,但文章字數這麼多,學生依舊哀鴻遍野:「老師文章太長了」、「內容太難,我看不懂」,甚至找不到文章的重點,學生紛紛向老師提出這些反彈。
在直轄市裡,素養教育的改革對學生家長已經是一場戰爭,那在學習資源不足的城市裡,豈不是一場學習浩劫?
新課綱所新增的「素養教育」跟以往強調非黑即白的傳統教育不同,不是記住單一答案,而是必須依靠所有自身經驗及能力,去整合每個學科所學到的知識,此時,學生之間的能力差異就會更加明顯。新課綱的素養教育會不會反而加大了城鄉差距,讓偏遠地區、學習弱勢的學生形成更加難以跨越的學習鴻溝?
主動要求陪伴學生,一同前行!
一片哀鴻遍野中,我們收到一則特殊的分享,來自花蓮西林國小的老師,跟我們分享告訴學生的「勇氣說」。
別讓「太難」,成為放棄的藉口
花蓮的學生普遍沒有課外閱讀的習慣,能力參差不齊,因此當學生提出文章太長看不懂,老師會自己做一次題目,告訴學生哪邊連老師也需要看兩遍才懂;當學生提出題目錯好多,老師主動秀出自己的作答記錄,告訴學生連老師都會做錯,不用佇足在錯誤;當學生提出題目太難不想讀,老師告訴學生,就算看不懂也要讀,因為那是面對自己不足的勇氣。
「當世界不會為了你而簡單,我只希望你勇敢」—— 西林國小 賴玉密老師
所謂的勇氣,不是暴虎馮河的驕縱蠻橫,也不是躁進無謀的血氣方剛。勇氣,是遇到挫折時,努力找出答案,即使答案錯,老師都給予肯定,因為這都是努力的歷程,面對困難的勇氣才是最值得的,老師告訴學生:遇到問題不用先責怪自己,因為遇到的問題有可能就是難題;看不懂文章覺得很沮喪,因為連老師都要讀兩次,所以看不懂是很正常的,讓學生先擺脫負面的情緒,放輕鬆後,再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,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。
台灣的教育從小就被教育應該要如何成功,卻沒被教育如何面對挫折或失敗,挫折往往容易讓學生掉進自我否定的深淵裡,當學生遭遇挫折的時候,一起分析問題,找到解決的方法,鼓勵學生戰勝挫折,吸取教訓,重新鼓起自信心,才是最珍貴的學習寶藏。
找出成就感,找到學生學習動機
動機是一種驅動力,當學生覺得學習有趣、有意義時,就會源源不斷的想去嘗試探索,這也正是新課綱強調「自發」的原因。這位老師與我們分享,他會帶著學生一起導讀,甚至讓四年級的學生看自己作答的數據,擁有學習的自主權,就是找出學習動機最關鍵的環節,這也是新課綱強調「自發、互動、共好」的原因。
願意承擔學習責任,做自我導向的學習中心
放手哲學,讓學生能自己規劃學習,同時又具備低調支持、從旁協助的同理心,並真誠地給予孩子自我練習、思考的機會,讓學生能寬心地面對世俗框架,也包容自己犯錯的權利;同時,老師也時常分享PaGamO素養品學堂的文章給班上學生,一起跟著多元主題的文本一起環遊世界,不管是看著介紹外國習俗的文章,或是本土的地方民情,都讓老師和學生有跳出西林部落到處翱翔的感覺! 知識會跟學習時的感覺一起儲存起來,自己喜歡的內容因此特別記得住,因此老師把主動的接力棒給學生,讓學生參與規劃學習的過程,讓每個過程都有小小的成就感,就能激勵自己再做下去。
每個學生都需要有追求目標的希望和勇氣,同時也需要他人的肯定和鼓勵、父母和師長積極參與他們的生活。透過引導、鼓勵、並不斷的嘗試與犯錯,才能逐步掌握精隨,從提升抗壓性、學習自我判斷、到能夠承擔每件事的結果,讓挫折成為孩子成長的養分,建立孩子面對挫折的勇氣!